分享
2020年01月15日09:33

分享

/夏熙 龚华

2019年12月21日下午,江城武汉。湖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这里热烈举行。

在众多专家、教授和行业大咖的炯炯目光中,来自洪湖市中医医院的主治医生、30出头的何彦春从容地走上讲台,做了《风湿性多肌痛的诊治》的学术报告。而会议的主持,正是该院年轻的副院长周艳华。

他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近些年,“洪湖中医”涌现出一批这样的年轻专家——周艳华、何彦春、游济洲、李光耀……他们虽年纪轻轻,但以突出的医技和学术成果,或荣获国家级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或获得省级科研立项,或登上央视节目……

“其实,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师父、全国名老中医周祖山教授。”何彦春和周艳华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周祖山的“大道传承”,才有了他们的“百花齐放”,才有了洪湖中医的“杏林春满”。

 

开大门

在百里水乡的洪湖之岸,洪湖市中医医院以中医治疗类风湿享誉海内外,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著名风湿病专家周祖山教授,更是一位妙手仁心、闻名遐迩的名老中医——

他的工作室,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他,不仅是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也是全国首届“最美中医”荣誉获得者。

然而,当记者第一次来到洪湖市中医医院,在其雄伟的标志性建筑——综合大楼里,却找不到周祖山工作室。直到兜兜转转,在旁边一个很不起眼的老楼里,才“一睹真容”。

图片1.png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工作室在三楼,没有电梯,只能沿水泥台阶拾级而上。工作室也不大,只有二十多个平米,却被一分为二,一半用来处理行政事务,一半用来接诊看病。

原来,这是周祖山工作室,也是院长办公室。它看似简单的背后,恰恰是不简单。

洪湖市中医医院诞生于1977年,系全国首批 500 名名老中医之一、周祖山的父亲周承明先生发起创建。周承明在祖传秘方“麝火疗法”的基础上,在国际上首创用毒性草药雷公藤治疗类风湿病,取得显著成效,被誉“风湿药王”。

周祖山大学毕业后进入洪湖市中医医院工作,成为周承明的学术继承人。他从普通医生干起,一步一个脚印。2000年,周祖山被市委组织部任命为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扛起了医院发展的接力棒。

周祖山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把院长办公室分成两块,一边办公,一边接诊。在这里,他不但超越性地发展了周承明的学术思想,将集麝火疗法、雷公藤系列制剂于一体的周氏综合疗法推上了全新高度,而且带领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洪湖中医”由此崛起为洪湖市唯一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其“三名模式”惊艳业界,被誉“周祖山现象”。

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昔日的热血青年,不觉已两鬓染霜。

2015年,周祖山工作室入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重大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很多人建议——这可是国家级项目,能不能换一个大一些的办公室?

周祖山却摇了摇头,笑着说:“算了,这里病人好找,习惯了。我的工作室开的是大门,没有围墙的。”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句‘开大门’,让我们豁然开朗,并肃然起敬。”

周祖山的学术继承人、医院风湿病一区主任游济洲告诉记者,在洪湖中医,周氏综合疗法其实从来不是秘密,风湿科的医生都在用,不是弟子,周祖山也是毫无保留地传授。就是在整个行业,也不是秘密。早在20年前,周祖山父子就已主动将秘方公开,以助力同行造福更多患者。

“而这,恰恰是师父给我们的第一课——传的是胸襟,授的是使命;开的是大门,亮的是初心。唯有把自己全身心交给医术交给病人交给国家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周祖山的传承人,才能不拘泥于形式而学到真谛,担起责任。”游济洲坦言。

 

守正道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对于一家中医医院,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庆祝活动呢?

洪湖市中医医院的答案是:学经典、做临床。

自3月至10月,该院用长达半年时间,开展了“迎国庆、学经典、做临床”中医经典比赛活动,倡导全院职工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尽职奉献,敬业爱国。启动仪式上,周祖山亲率医院班子全体成员悉数出席,格外重视。

对医学经典无比推崇的背后,正是周祖山的一个重要传承原则,那就是——守正道。

周祖山主张“开大门”,是站在现代医学和国家公立医院的立场,要求超越传统的师徒关系,不拘泥形式表象,甚至门户派别,直奔医学本质。而“守正道”,则是强调“创新不离宗”,在浩瀚的中医药文化宝库中,正源头,求精髓,守根本。

2015年4月30日,洪湖市中医医院举行了首届名老中医师承拜师仪式。周祖山、李拥、钟道陔、雷斌等10位医院名老中医正式收下了周艳华、何彦春、熊健、刘根等10 名徒弟,通过呈拜师帖、行拜师礼等环节,明确了师徒关系。

其实,此时的周艳华、何彦春等,早已是周祖山的“关门弟子”。但周祖山还是非常高兴。他在仪式上强调,中医药源远流长,是老祖宗长期实战经验和临床智慧的结晶。“我们举行传统的拜师仪式,就是为了守中医传承正道,让中医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图片2.png

周祖山与学术弟子在一起

那么,到底该如何守正道呢?

一是正源。

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遨游了大半辈子,周祖山非常清楚,《黄帝内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和历代中医名家及周承明的学术经验,才是后来者取之不尽的力量渊源。自己的学术继承人,必须以经典为正源,行历代大医先贤之正道。

为此,周祖山给学术继承人们明确规定:要精读《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及《周承明学术思想初探》等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做全院职工学经典的榜样。

周祖山还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要求他们按计划及时把学习心得发到群里供他检查。因为工作忙,周祖山经常在次日清晨回复对他们的点评。“看师父的微信,常常是我们早上起床的第一课,也是我们最有营养的早餐。”何彦春回忆。

二是正行。

在周祖山看来,中医经典博大精深,中医临床更千变万化。学术继承人不仅要学经典,更要在实际临床行动中吃透老师的经验,才能学以致用,练就真功。

为此,周祖山明确要求:学术继承人每周要跟师门诊或临床实际操作,每季度要写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老师的临床经验整理笔记,每年要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能反映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临床医案。

周祖山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处处垂范。只要不出差,他常常早上7点就到了工作室,晚上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下班。深夜,周祖山还经常打着手电筒,来到住院部查房。

“为不影响病人,师父总是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而住院部走廊的灯光,常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跟在后面,我仿佛也踩着一条大医的路,内心充满了力量。”一位学术继承人在跟师笔记中如此写道。

 

传匠心

2018年冬,一位东北的患者在云南度假时,类风湿旧疾复发,急忙来到洪湖市中医医院。接诊的是周祖山学术继承人、时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的周艳华。在他的精心诊治下,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并有了显著好转。

    但一个深夜,周艳华接到了周祖山的电话。

原来,周祖山在审阅这位病人的病例和处方时,记起这位病人初次到院治病时,曾有胃病病史。他建议周艳华确定病人的胃病情况,以在处方中加入相应药物,减轻患者不适。

“第二天我一问患者,果然如是。患者也很感动,她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周院长还记得她的病。”

周艳华感慨——“这种细致入微的匠心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宝贵财富。”

在名老中医的传承工作中,如果说“守正道”是周祖山的战略路径,那么他的战术法宝,则是“传匠心”。

《增广贤文》云: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周祖山看来,中医表面是关于“病”的学问,其实是关于“人”的学问。师父带徒弟,表面是传技术,其实是传匠心,教做人。有了匠心,就会触类旁通,修行自成。

“而医者匠心之道,在严,在精,在仁。”周祖山坦言。

“严”即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2018年,周祖山工作室确定的正式学术继承人,扩展到6名。通过个人申报、专家组评定、医院管委会认定的方式,周祖山不仅对学术继承人的选拔非常严格,在医德、医术上提出了更高标准,而且特别强调:“做我的弟子,必须受得了我的严。”

“我们一开始以为是做不好会受到严厉处罚,后来发现是周院长自己在工作中严厉细致,一丝不苟。每次跟诊,我们必须如履薄冰,来不得丝毫马虎,因为任何疏忽,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位学术继承人如此总结。

“精”即精益求精,孜孜不倦。

周祖山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不仅会对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指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还经常抽查弟子的医案,并从专业的角度不断反问——能不能再精细一些,效果再好一些?

一个新疆患者自幼患类风湿,瘫痪在床近10年,被父母背进周祖山工作室。弟子会诊后认为病情严重,能控制病情就不错了。周祖山却摇了摇头,说:“这个病人还年轻,一切康复都有可能。我们为医,必须精益求精,永不设限。”果然,经过师徒精心治疗,三个月后,这个病人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仁”即至诚至善,知行合一。

周祖山每年都要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免费“义诊”,而且连续多年参加“湖北名医下基层”活动,到艰苦地方送医送药,奉献爱心。一开始,这只是周祖山的“自我要求”,后来,他将这纳入到工作室建设的重要内容。

“每次跟师义诊,我发现病人越多,忙得越晚,师父却越兴奋,越有精神。原来,师父对每一个患者的至诚至善,发自内心;师父对我们的身行一例,胜似千言。”周艳华感言。

 

承未来

何彦春是洪湖本地人。他从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最初分在云南省人民医院工作。201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认识了周祖山。

何彦春没有想到,这位“传说中的洪湖神医”,竟没有丝毫架子,聊起天来犹如一位邻居长辈样亲切。他更没有想到,得知自己也是洪湖人时,周祖山竟很快发出了诚恳邀请——想不想回家乡做贡献?

2013年,何彦春回到洪湖,成为周祖山的一名弟子。

“能遇良师,是我之幸。”何彦春回忆起来,至今仍充满感激。

而在周祖山看来,能有优秀的学术传承人,是对自己几十年学术工作最好的慰籍。

“年轻的时候,我一心想着学好医术,实现超越。后来我发现,一个人最好的超越,是培育出超越自己的学术继承人。传承传承,传的是过去,承的是未来。承未来,是我们一切传承工作的终极目的。”

如何才能承未来?

周祖山的方法是:一手抓人才培育,一手抓学术创新。

既然是育才,工作室建设的好坏,有时可能不在工作室内,而在工作室外。为此,在周祖山的引领下,医院将“人才强院”列入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科研和人才激励措施,先后从重点大学引进研究生20余名,培养在读博士2名,并以工作室为引擎,在全院范围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一股无私传承、新人辈出的风尚,蔚然兴起。

与此同时,周祖山还通过建机制、搭平台、给机会、促成长等多重角度,全面鼓励和推动学术创新。为以身作则,周祖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引领在科研一线。几乎每年,他都有创新性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学术论坛上获奖。在他的引领下,周艳华、何彦春等学术继承人也你追我赶,纷纷崛起。

图片3.png

 周祖山学术继承人周艳华主持的湖北省卫健委雷公藤课题启动

2018年10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上,周艳华获得全国优秀工作者称号。

2019年1月—3月,仅仅3个月间,医院风湿病科团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

2019年3月,周艳华申报的课题《雷公藤综合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研究》,获湖北省卫健委科研课题立项。

2019年3月,何彦春申报的课题《雷公藤病症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亦获湖北省卫健委科研课题立项。

2019年7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青年医师风湿病中医医案大赛湖北赛区预选赛上,李光耀斩获一等奖。

……

捷报频频,硕果连连。一个个学术继承人的成长,让周祖山工作室倍受赞誉。北京一位专家发朋友圈赞曰:“名师高徒,名不虚传;风湿英才,洪湖为范。”

2019年7月,首届中南六省中医风湿合作论坛在广州召开,周祖山受邀做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特色治疗》的主题汇报。

一位行业专家听后非常佩服,特意向周祖山一位在场的弟子请教:“你们医院不是早就把雷公藤治疗类风湿秘方向行业公开了吗?为什么那么多医院在这方面还是超越不了你们?”

这位弟子说:“人家学的,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研究的,是行业的未来啊。”

周祖山工作室内,当这位弟子说起这一细节时,周祖山微微地笑了。那笑容,像秋天的月晖,如清澈的湖水,轻轻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