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06月12日09:14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

“过去几十年,合资政策为中国汽车工业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但新政策取代老政策后,就需要中国企业走向产业链中高端。其实自主品牌重组很难避免,目前中国存在几百家汽车公司,今后能留下的并不会太多。这是一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竞争,自然淘汰。”6月6日,在2018(第九届)全球汽车论坛现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其实面对未来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市场派”自居的李书福也是充满顾虑,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吉利还是合资企业,未来面临的竞争对手只会越来越强。

在李书福看来,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产业会全面放开,各种门槛会自然消失,国外公司都希望能在中国大展拳脚。而这短短的五年时间,不仅赋予中国汽车公司的机会,也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无情挑战。

“后合资时代”的自主品牌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汽车行业保有其独有的特点和行业结构。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十年中国汽车不仅要顺应“新趋势”发展,还将面临全球车企享有更开放政策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坛中李书福多次强调,在对外开放之前,要先尽可能的对内开放。事实上,随着整车和零部件进口关税的下调,以及未来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开等诸多政策的实施,未来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是空前的。

除此之外,李书福表示,对内开放关系到自主品牌未来的发展。“让更多的资本、更多的力量参与到中国汽车行业里面来,早日形成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才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实惠。同样的性能、同样档次的车子,让价格赶快的降下来,提高性价比,这样可以尽最大可能提高中国工业的全球竞争力,要让更多的中国汽车产品、中国品牌的汽车在中国市场跑起来,而不是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到处都是。”李书福表示。

近些年,随着中国汽车销量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品牌销量占比相应有所提升。公开数据显示,去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84.7万辆,同比增长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9%,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然而在李书福看来,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事实上是被外国汽车品牌占了主导地位,因为55%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外资品牌,而且都是中高端的品牌,大部分中国品牌都是中低端的品牌。

李书福认为,要成为世界级的车企,门槛在提高。“过去我说造汽车没有几十亿、几百亿的投入是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但当下已经超出了这个数字,没有几百亿、几千亿的投入,要在汽车领域能够有所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吉利要想成为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公司,没有几千亿是不可能形成全球竞争力的,资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合作应大于竞争

以现阶段来看,合作与竞争这两个看似对立的问题,在汽车行业其实并不矛盾,李书福认为,汽车行业的发展一定要协同合作、开放,才能推动汽车工业向新四化发展,才能给交通出行带来更多变革。

汽车行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为节约成本,诸如大众、丰田等跨国车企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资,与竞争对手合作已经是行业惯例。相比之下,合作意识的薄弱成为当下中国车企最大劣势之一。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大多数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无论是在传统技术领域,还是在新兴领域的产业布局,车企均开展相似的研发工作,导致大量的重复投资,目前造车新势力不断涌现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据了解,目前日本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抱团研发电动车动力总成,其中有9家整车车企,包括丰田、本田、日产、五十铃、铃木、斯巴鲁、大发、马自达和三菱,两家汽车零配件供应商Aisin和Jatco。

因此,有专家呼吁称,中国企业何时能抱团支持零部件产业,便是中国汽车振兴之日。

但由于国内零部件技术水平较低,国外零部件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都高于国内零部件,所以一些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会采购国外特定技术的零部件,这就可能导致车企产生较高的采购成本。

对此,李书福表示:“未来要加强汽车整体产业链建设。目前中国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缺乏竞争优势,零部件企业同步研发能力还没有形成,并且也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零部件体系,仍采用韩国、日本、美国零部件体系。作为中国整车企业,如果没有零部件体系配合,很难形成竞争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