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04月26日09:54

分享

(三峡日报记者 陈璐 曹阳 三峡日报通讯员 胡文渊)四年前,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在宜都市127个村中排名垫底,路不通、水不净、电不稳,村集体负债13.7万元。村里会开不拢、事办不成,“一半人在外务工,另一半人想着搬离。”

如今的弭水桥,一跃成为宜都市排名前十的先进村,村集体的账上有了80多万的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9186元,较四年前增长86.8%,30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回流,加入乡村振兴的行列。

4月24日,记者走进弭水桥,探访这个落后村嬗变背后的故事。

“六个拳头印”敲出的警示

再不改,就会失去民心

时间回转到2014年3月,新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刘大卫走进年久失修的村委会,目之所及让他至今难忘:6间破房子、1台旧电脑、十几把烂椅子,一到下雨天,天花板上像拧开的自来水,倾泻而下。尤其让他吃惊的是6张办公桌上留下的“拳头印”,“群众该是有多大的怨气,才砸下这么深的印记!”

刘大卫回村前任宜都龙腾矿业总经理,村里的干部为他还原了当年的场景:2003年,四组一片27亩的集体茶园连同200多平方米的茶厂以每年1万元的租金发包给私人。村委会当时承诺,5年后将用所得租金为村里修路、架桥,改善基础设施。可时间到了2011年,已是8年过去,村里基础设施依旧。于是,四组村民张严清的拳头重重地落在了村委会的办公桌上:“你们干部是怎么当的!路呢?桥呢?你们的承诺呢?”

群众的责问声,深深的“拳头印”,让刘大卫意识到:干部言而无信,让群众伤心灰心啊!

怎么办?刘大卫带领班子成员开始了村里“史无前例”的大走访,803户,家家到,户户落。

为错开村民劳作时间,他们坚持每天下午5点才动身。都说二组曹清对村里怨气最大,刘大卫就第一个去他家。

第一次,不让进门。甚至从门后抽出一把用锯子改造的刀。

第二次,一言不发。他在稻场里抽闷烟,任由刘大卫自个说。

第三次,给把椅子。他拉着刘大卫打开了话匣子。

“到村委会办事找不到一个人,反映问题干部个个不惹起,还经常到镇上吃吃喝喝……”曹清的话,刘大卫一一记下。走访发现,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村民抱怨最多。

一周后,“两委”班子召开会议,刘大卫指着办公桌说,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再加一个“拳头印”。他当场定下几个规矩:村民有事找干部,干部必须半小时内到现场;群众反映的问题,必须件件有回应;财务每月公开,村级零招待。

对此,村民张严清不以为然:“换汤不换药。”新班子召开的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他根本没去。两周后,刘大卫来四组走访,征集村民对小农水工程项目建设的意见。

“你说的样样都好,只是没有一个监理,不是又要搞到空里啊!”刘大卫刚发言完,张严清便跳出来“挑刺”。“如果你愿意,我们聘请你当监理。”一个月后项目动工,村里果真聘他当监理,主抓工程质量。

“为了老百姓的事,说到做到,我第一次感觉到党总支的言而有信。”张严清说。如今,他成了村里的“管水员”,不仅积极参加村集体事务,还发动村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大家都说,那个十几年前,为村里修路到处奔走集资的“热心老张”又回来了。

大走访中,党员干部搜集的关于水、电、路、沟、渠的问题达100多个。其中,共性的基础设施问题达38个。

解释政策,疏通情绪,搜集建议,一件件办。四年后,村里增加变压器3台,建桥7座,硬化公路27公里,修晴雨路13公里,解决了658户的吃水难题。老百姓当初的所期所盼,已变成眼前的现实。

言必信,行必果,村民的心在聚拢,党总支的公信力在回归。

“八条热线”架起心桥

群众只管发话,干部负责跑腿

“大家好,我是弭水桥的新书记,大家有事就给我打电话,我给大家跑腿……”这是刘大卫当初与村民第一次见面的开场白。

几天后,就有村民拨通了他的电话。有盼望修路架桥的,有反映电压太低的。一个周六夜里两点,刘大卫接到村民王成望的举报电话,说十组有人电打鱼。虽然打了电话,王成望自己都犯嘀咕,“深更半夜,书记不见得会来吧”。没想到30分钟不到,刘大卫真就赶到了。他沿着丑溪河上上下下,打着电筒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躲在林子里的人逮到。

刘书记半夜起来“捉贼”的事,很快在村民中传开了。从那以后,再有人电打鱼,村民就主动站出来制止。现如今,丑溪河里水清清,鱼成群,成为美丽的生态景。

三年前的正月初八晚上10点,村民易尤芹给刘大卫打来电话,说她大学毕业的儿子落入传销组织,几年来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这次好不容易把他骗回来,没想他还是要走。

百姓事,无小事。刘大卫赶到易尤芹家,与她的儿子推心置腹交谈到深夜三点。后来,她的儿子终于脱离传销组织,重新找到一份工作。

一部热线,一开就是24小时。最多的一天,刘大卫接了163个电话。在他的影响下,村里3名总支委员,2名村委会干部,3名后备干部,都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向村民公开,随时为村民服务跑腿。

2015年7月10日夜晚11点,大雨倾盆,正在村委会值班的村主任李六益接到电话,二组有3户屋里进水了。李六益挂了电话就开车冲入大雨中。

他知道村里洪水有多凶险。30年前,就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了他的老屋。从房子进水到冲走,只有五分钟。

等他赶到时,孙德鑫屋里的水已淹过膝盖,板凳、鞋子都漂了起来。老人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提着被子,站在堂屋里不知所措。李六益扶起老人往外走,又与闻讯赶来的村民一起,把一个屋场的另外四位老人都转移到地势较高的村民家。那一夜,他没合眼,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洪水中来回跑。谁也不知道,就在20天前,他刚刚被确诊为早期白血病。

班子成员的行动,群众看在眼里。“以后村里有什么事,叫上我一个!”党员张严清的电话也成了一部热线。四年前参加摘掉村委会牌子的刘波,主动当起了六组组长,带头为组里20户修建了通往茶园的水泥路……

四年来,有200余人加入到村公益事业中来,“支部为我们办实事,我们也要跟着支部多干事。”

“七个月探险”找到醉人美景

丑溪河开始“流金淌银”

“村支部要有凝聚力,最根本的是要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致富。”上任第一天起,“产业”二字就一直在刘大卫脑海里打转。

不少人三番五次找上门,希望建养猪场、石材厂等,都被他婉言谢绝。丑溪穷在山,但富的希望也在山,“产业再赚钱,村里的环境毁不得。”

2014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大卫听说三川绿化的老总裴道兵来村里考察过种紫薇苗木的事,便主动找上门去。“要种就是800亩,老百姓能答应?”裴道兵将信将疑。“这两天你就把苗子拖来,老百姓那里,我来做工作!”

户长会上,有人明确反对:“紫薇树不能吃不能喝,到时没人要怎么办?”有人根本不信:“一分钱苗子费不出,栽活一棵每年就得5元,村里还可得1.2元,哪有这样的好事?”

见群众有顾虑,刘大卫胸脯一拍:“如果公司不兑现,我自己掏腰包,绝不让大家亏!”当年,13.7万株紫薇套种在茶园,村民年增收7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7万元。

单靠苗木是不够的,刘大卫想起小时候听母亲讲过,说丑溪里有个响水岩,很神奇,就是没几个人见过,能不能在丑溪的山水上做文章?一天,他带着一把砍刀,约上裴道兵,披荆斩棘,溯溪而上,身上划了几道口子,衣服挂了好几个洞,在山上转了半天,竟然迷路了,幸亏一位砍柴的村民带路,他们找到了神奇的响水岩。只见高瀑下坠,水花溅起,响声如雷,如摧金碎玉。看得刘大卫心动,也有了主意。

他向户外运动爱好者发出邀请,不到一周,驴友蜂拥而至,丑溪的美景开始在朋友圈刷屏。修简易护栏、凿土台阶,牵绳子,给驴友带路。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走了四个来回,前后花了5个多小时。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整整7个月,他带领党员干部在山上来来回回跑了近两百回。丑溪人气越来越旺,裴道兵终于决定投资5000万元开发。

与此同时,一条通往景区的道路亟待修建。刘大卫上山下山勘察了一个月,最终选择了一条捷径,但同时又是涉及农户最多、征收难度最大的线路。

“刘书记,修路占地,我们不要补偿,一万个支持。”没想到的是,100多户村民无偿让地72亩,不到一周签订征收协议。通往景区的旅游公路8个月内建成。

依托景区,村民开办农家乐27家,客栈2家,200多人依靠景区就业创业。以前卖不出的土蜂蜜走俏了,田里的白菜、萝卜都变成游客争抢的好东西。“挨着景区,挖点野菜都能变钱。”村民刘光术说,如今的弭水桥,支部得力人心齐,有了产业好致富。

昔日丑溪,变成了游人如织的“九凤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