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04月08日10:25

分享

(文/项俊平 王书喜)经过科学家团队长达两年的研发、攻关,一株杂交水稻在沙洋农场顺利实现从富硒稻到富硒米的蜕变。4月4日,记者从湖北省富硒稻米企业标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汉平原首款、同时也是湖北省首款全产业链、标准化栽培、种植、生产、加工的富硒稻米正式诞生,江汉平原有望借助该项试验成果将湖北的“鱼米之乡”打造成为“中国富硒粮仓”。

blob.png

江汉平原是中国粮仓之一。2014年至2016年,湖北省地质局在为江汉平原 的土地做“体检”时首次发现,位于江汉平原的天门、仙桃、潜江、洪湖、钟祥等县市,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总面积达到6900平方公里。自此,打造湖北富硒产业便提上了省级战略。按照《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至2020年,湖北富硒产业将成为产值过千亿元的富民产业。

针对江汉平原的产业特征,打造富硒水稻成为科研攻关的突破口。

2016年初,武汉大学富硒水稻研究中心、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和湖北沙洋广华农工贸有限公司联手以“红莲型珞优9348富硒杂交稻”标准化栽培为突破口,逐步向富硒种植业、富硒养殖、富硒水产和富硒食品加工等产业推进,共同打造湖北省富硒水稻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武汉大学朱英国教授担任基地首席科学家。

项目以1000亩优质耕地为基础,以富硒关键技术创新为支撑,当年实现了富硒水稻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关键技术的突破。

2017年,富硒水稻示范基地规模扩大至10000亩。在大面积、标准化种植非转基因富硒水稻的同时,由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会同参与各方精心制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方案,选择了3个非转基因水稻品种,4种植物硒营养剂,开展了小面积、多项目的对比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施用硒营养剂水稻硒含量和品质对比、不同水稻品种聚硒能力对比、不同硒营养剂施用效果对比、不同浓度硒营养剂施用效果对比、施用硒营养剂前后土壤质量对比等。

本次大面积标准化种植及对比试验研究,系统采集了233组样品,其中包括稻米样品60组,稻米、稻壳、茎、叶、根系土配套样品各15组,耕地土壤样品98组。分析项目包括总硒、有机硒、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等,分析测试数据5000余个。此外,外送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稻米组合样品1组,进行了硒、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项目的检测。

分析结果显示:基地大规模种植的富硒水稻不仅品质好,而且“零农残+无重金属超标+富硒”。稻米总硒含量200-700μg/kg之间,平均含量454.3μg/kg,有机硒平均含量418.4μg/kg,有机硒占比大于9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 2011)和湖北地方标准《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DBS42002-2014)的规定。

blob.png

有关专家指出,本次示范及研究所获得的重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富硒农产品,满足消费者膳食补硒的需求。二是为湖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这将为提升湖北农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抓手。三是为推进《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的有效实施和我省富硒产业基地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成功范例。也为我省富硒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产业发展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以及为我省抢占富硒产业发展高地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通过“产、学、研”联合的模式,为整合优势科技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按照《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至2020年,湖北富硒产业将成为产值过千亿元的富民产业。

为此,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院长戴光忠表示,课题组将扩大示范基地规模,继续开展富硒关键技术研究,打造湖北富硒产品推广平台,扩大“绿杉富硒大米”和其他湖北富硒产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由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牵头,对所获成果深入研究,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模式,逐步向江汉平原等其它地区推广。以富硒水稻种植为突破口,逐步向富硒养殖、富硒水产和富硒食品加工等产业延伸,推进全省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富硒水稻种植、富硒大米加工等系列标准,打造富硒稻米生产湖北标准,并以此为起点,推进富硒产品系列标准的制定,使湖北在富硒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以富硒水稻种植为突破口,逐步向富硒养殖、富硒水产和富硒食品加工等产业延伸,推进湖北迈向富硒产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