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6月01日17:09 湖北品牌网

分享

汉绣,古称楚绣,始于战国,兴于唐朝,盛于晚清。江陵马山一号战国墓出土的大量丝织绣品,绣线颜色以红、黄、绿、蓝等亮色为主,绣出的珍禽异兽、奇花佳卉富于立体感和虚实感,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典雅而富丽。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

汉绣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名之曰“齐针”。绣品多从外围启绣,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除“齐针”的基本针法外,汉绣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等针法,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在绣业中独树一帜。

清末民初,汉绣盛极一时。据相关资料显示,清嘉庆年间江夏一带的绣品就很出众,渐次传入夏口。到咸丰年间,汉口设立了刺绣局,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类:作为生活用品的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191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分别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名扬海外。

当时,武昌有名且成规模的有苏洪发、万兴发、徐大华等绣坊,除批零兼营各种绣品,还承接订货。如果忙不过来,还将活计发给外面的绣工或作坊加工,由此形成武昌塘角(现新河街一带)妇女刺绣加工的聚集之地。同治元年前后,武昌青山镇的郑氏兄弟,来汉口长堤街开设郑源茂和郑双茂两家绣铺,其后十余年间,陆续在大夹街、万寿宫一带开绣铺绣坊的有胡源利、黄开茂、涂添盛、郑天茂、郑大昌等。及至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即江西会馆周边,发展出32家绣货店,将这一带打造成绣铺绣坊林立的刺绣一条街,汉口的绣花街也因此而得名。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

2008年,汉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

来源:湖北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