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3月27日14:55 湖北日报网

分享

视频:扶贫路上,鹤峰八旬老党员登门289户为农民传“秘方”。

blob.png

卢自德老人在研究中蜂的养殖技术。记者李传平摄

卢自德在查看徒弟龚贵海的蜂场“把脉”,并一一给出解决方案。记者李传平 退休26年以来,鹤峰县86岁的老党员卢自德,像一只蜜蜂一样奔波在全县2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把自己钻研获得的中蜂养殖技术免费传授给当地农民。在他的帮扶下,不少农民实现了脱贫。如今,中蜂也成为鹤峰县产业脱贫的新路子,而卢自德也被盛赞为“蜜蜂爷爷"。

为养蜂,走遍全县查蜜源

3月的鹤峰,成片的油菜花绽放着金黄,漫山的樱桃花吐露着白嫩。在鹤峰县容美镇板辽村,86岁的卢自德不顾三个多小时山路颠簸的疲惫,茶都来不及喝,径直来到徒弟龚贵海的蜂场。

“你看这箱,蜂王还没有开产,要采取措施,一要补充饲喂,二要做好保暖。”打开一桶蜂,卢自德弯腰伸头看了看,给龚贵海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十多个蜂箱,卢自德老人挨个“把脉”,对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案,并示范给龚贵海看。

有着66年党龄的卢自德是中国养蜂学会会员、湖北省养蜂学会顾问。退休前,曾担任过县委组织部长、县科协主席等职务。

卢自德对中蜂有着近似疯狂的痴迷。自1968年起,他就开始尝试养中蜂,1991年退休后,更是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中蜂养殖的钻研上。

为了调查鹤峰的蜜源,卢自德利用三年时间走遍鹤峰1300多个自然小组,足迹留遍28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在山上一待就是四五天,晚上就搭帐篷睡,还遇到过熊。”卢自德说。最终,他查得全县共有蜜源植物112科4179种,其中可以利用的有3000多种,这为鹤峰中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助乡民,不求回报送技术

在走访中,卢自德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鹤峰蜜源植物丰富,但中蜂养殖却一直不成气候,最明显的就是蜂蜜产量低下,一箱蜂只能产十多斤蜜。经过分析,卢自德认为,这是因为当地蜂农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

“几乎没人知道秋冬季节要给蜜蜂喂食物,导致蜜蜂都‘春来秋走’,留不住,产量也就上不来。”卢自德说。

为此,他开始钻研中蜂的养殖技术。20几年来,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主导并完成了农业部和湖北省两个中蜂养殖科研课题,2013年获还得湖北省“老有所为科技贡献奖”二等奖。

对于辛辛苦苦钻研获得的技术,他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蜂农。对于蜂农的技术求助,他有求必应,需要上门指导的, 他不顾山路坎坷,必定登门指导。有的人家穷得连蜂箱都买不起,卢自德就自己买了送去,有的地方蜂群不够,他就把蜂群送给老乡。

26年来,他共举办中蜂养殖培训班128期,给两万四千多村民讲过课,亲自登门给289户蜂农手把手地教。仅他培养出来的徒弟,就有300多人,并且有不少人也成了“师傅”。

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中蜂的单群产量由原来的不到10斤提高到均产20多斤,最高的达到80多斤,蜂群也由原来的1万多群增加到现在的四万多群,产值达2700多万元。

发余热,精准扶贫新战场

卢自德为当地农民所做的一切,不收取分文报酬。“我是老党员、退休干部,有退休工资,儿女也都有收入,我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卢自德说,他现在最担心的,是他一身的技术失传。

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工作,为卢自德老人提供了发挥余热的战场。前年起,经过鹤峰县政府部门牵线,卢自德与当地的峰鹤生态农业公司合作,担任“不领一分钱工资”的技术顾问,为与公司合作的蜂农提供技术支撑。

对于贫困的村民,公司先免费十箱中蜂,由卢自德老人带队负责技术培训,等蜂群翻倍后,再将十箱中蜂赠送给其他的贫困户,如此循环传递。

对于合作的蜂农,公司除了送工具外,每年还保底收购,保证蜂农的收益。有了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蜂蜜的质量就有了保证,峰鹤公司的原生态蜂蜜年销售额达千万元,并带动一大批山里农民脱贫。鹤峰县容美镇板辽村共有87户贫困户,其中有53多户就是借助中蜂养殖实现脱贫的。

外人看来,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农民有了蜂群和技术可以脱贫致富,养蜂的人多了公司就可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并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唯有卢自德似乎从中没有获得半点利益。但卢自德并不这么认为。“我的技术可以通过这种模式传授给更多的人,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卢自德说。

“夕阳难改是雄心,谁道近黄昏;三九岁月为甜忙,潇洒又风光;身怀绝技送上门,足迹遍山乡;精准扶贫动真情,余热献小康。”这几句话是卢自德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如今他虽已年近九旬,但仍像一只蜜蜂,常年奔波在鹤峰城乡大地,为甜蜜事业、为精准扶贫工作奉献着自己的那一份甘甜。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卢自德老人每天都要研究中蜂的生活习性。

blob.png

来源:湖北日报网




责任编辑: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