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让湖北更美好
湖北品牌网 > 品牌人物 > 正文

王海川:“湖北股王”重出江湖路

湖北品牌网  2013-07-25 18:00:59 楚天金报  我要评论(0)
字号:T|T

股市虽凶险,却从来不缺传奇。王海川算是其一。

6月中旬,武汉海川泽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王海川出任董事长。这是到目前为止,在汉成立的第四家阳光私募公司。同月,海川泽福第一期产品开始发售,6月27日,“粤财信托·海川1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宣告成立,共募集资金5000万元。

时光回溯到22年前,王海川怀揣7000元人民币从武汉独闯深圳炒股,很快赚得百万身家,但因透支操作被打爆仓,一度流落深圳街头,靠为证券公司扫地度日。

靠着炒股的天赋,他东山再起,靠替人炒股提成赚到第二个100万元。其后,资金如滚雪球般不断放大,2008年初离开股市时,他账户上的资金已超过2亿元。十六年间,资产增值3万多倍!在湖北,他也由此赢得了“股王”的名号。

重出江湖何种考虑?自称从未错过历史性大机会的王海川说,市场底部已现,下半年将是布局的良机。

炒股的心态需要很多年才能修炼得来。我遇到了亏损,也会心痛,但看开了,从长远想,也就好了。

为什么会成功?兴趣、执着、刻苦,外加一些悟性和运气。我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起床,研究最新动态和相关政策。到了晚上,研究股票到零点之后是常有的事。

炒股的“绝技”是,选择好的公司,买入并持有,直到基本面发生变化。我选银行股的理由就是“基本面好,能打折买入”。

几次大行情我之所以没有错过,感觉来自多年的积累。如何积累?有时离市场远一点,看市场会更清楚。离得近了,反而容易陷进去出不来。

辞职追梦

怀揣7000元南下炒股

尽管如今坐拥亿万身家,但王海川总忘不了当初出走深圳时的窘迫。

“我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人,人生只有一次,我无法想像一辈子呆在一个单位里,日复一日地等待老去。”22年前,因不甘心“一眼就能看到退休时的样子”,不满23岁的王海川辞去公职下海。起初,他做过电器生意,但因经验不足,很快亏损。最后,他决定到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圳闯荡。

此前,他在办公室看报纸时,经常留意股市方面的报道。尽管当时的武汉,证券营业部很少,但他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变幻莫测,但前景无限”。一段时间后,他打定主意:到深圳炒股。

王海川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他挤上了南下的火车,怀揣着多年积攒的7000元人民币,“有些不知深浅”。

支撑着他的,是改变命运的梦想。“当时,深圳就像是一个通往天堂的站台,命运改变将由此开始。”他轻吸一口烟,看着明灭不定的烟头,思绪又回到了年轻莽撞的岁月。

到深圳后,他直奔当时的证券一条街——振华路。“那里离深交所不远,外地股民大多聚集于此,都是想在股市淘金的,其中多是逐梦的年轻人。”

彼时,沪深交易所刚刚成立,一切显得新鲜而疯狂。王海川住进了10元钱一晚的廉价旅馆,开始在股市追涨杀跌,炒作“老八股”。天赋加上机遇,当年底,他账户上的数字已变成了3万多元。“看着这一战绩,我的信心更强了,欲望也在膨胀,并开始了新的尝试。”

后来,他进军国债期货,斩获不小。回想起那段光辉历程,王海川忍不住笑出声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满脑子都是股票。刻苦努力,加上幸运之神的垂青,账上的资金在不断增加。”

欲望膨胀

爆仓破产扫地谋生

1995年,王海川账面上的资金变成了30万元。“其实,当时在我身边,身家几十万、上百万的股民大有人在,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王海川再次点燃一支烟,“这反而更让我的欲望膨胀了。此时,风险也就不期而至。”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账户资产达到100万的时候,王海川开始“还债”了。

当时,券商面向大户推出了一个透支炒股的方式。比如,账户资产达到100万时,可从券商借出100万甚至更多的资金用来炒股,就是现在的融资操作。只不过,当时并不合规。这种以小博大的模式,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赚钱时能放大盈利,如果亏损,则可能血本无归,资金化为零,这在业内被称为“爆仓”。“那时年轻,过于自信,也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我开始透支炒股,很快爆仓。”他表情严肃地说,一夜之间,我从百万富翁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人。

人生就像过山车,从高处重重跌下后,很长一段时间,王海川仍无法面对现实。“坚持还是放弃?”每天,他都在问自己。

同样在一个夏日的晚上,王海川睡在小旅馆的露台上,身下只有一张凉席,抬头看着满天的星星,他突然发现,除了炒股,自己再难找到能提得起兴趣去做的事,“换句话说,除了炒股,我不愿做任何事,也不会做任何事。”直到今天,他仍然这样评价自己。

那晚,王海川突然有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他跑到楼下,洗了一个冷水澡,多日的迷茫、焦虑、沮丧和劳顿都一扫而光。“找到了人生的定位,我突然觉得轻松了许多。”他突然用力挥动着手臂,异常坚定地说。

第二天,他在住所附近找到一家营业部,主动帮人打扫卫生、整理报栏,只为有机会接触股市和投资大户。那段时间,手头拮据的他每天只靠两张烙饼填肚子。但因有股市相伴,他并未感到特别凄凉。

公司调研

躲过银广夏陷阱

一段时间后,王海川开始小心向大户分析股市走势,并推荐个股。几个月时间里,几次重大的拐点都被他言中,并且,他推荐的股票中竟跑出了几匹大黑马。后来,营业部有几名大户主动找到他,请他代为操盘,并允诺:每月利润的两成,就是他的酬劳。

就这样,他手里又有资金炒股了。经验、积累、运气,慢慢地,到1996年时,他收获了人生的第二个100万元。“磨难,也是一笔财富。”王海川告诉记者,那段经历,让他克服了往日的浮躁,也更坚定了他在投资路上走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手里再次有了百万资金时,王海川觉得沉甸甸的。他决定回到武汉,将资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二级市场,另一部分炒汉柜。

1996年年底,他在汉柜上购买的武汉石油及武汉塑料相继上市,经过多次滚动操作,他在这两只股票上的收益超过了10倍。此后,他学习巴菲特,开始实地考察上市公司,并迷上了价值投资。“从追涨杀跌的短线,到注重价值投资的中长线,是个质的飞跃。”王海川说,从国内外的股市历史看,没有人能只靠纯技术性的短线操作做强做大,如果想在这个市场中生存并不断壮大,价值投资才是“敲门砖”。

此后,去上市公司调研,成了他的大部分工作内容。这一做法,虽然没有让他的资产快速增值,却让他避免了大灾难。就因为实地调研,他在银广夏上躲过了一劫。

2001年,他去银广夏公司所在地宁夏进行考察。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公司领导也显得信心满满。“从银广夏公司财务报表上发现,其4亿多的利润90%来自子公司天津广夏,于是我们直奔天津。”谈起当初的情景,王海川记忆犹新。

但在天津广夏,他们的调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天津广夏拒绝进入,而在厂区外又看不到产销两旺的景象。怎么办?他突发奇想:去查天津广夏公司的电话费和水电费。

这一招数,让他终于看到了银广夏的造假嫌疑:该公司每月的电话费和水电费都非常低,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

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他抛空了银广夏的全部仓位。“当时,账户上有800多万元,全仓持有银广夏,如果不是调研发现得及时,结果将是一场灾难。”他非常庆幸当初的抉择。

在他抛出两个月后,《财经》杂志刊文“银广夏陷阱”,其造假黑幕曝光。当年9月10日开始,银广夏股价从30元以上的高位,连续15个跌停板,一路跌至最低的5.81元方才稍稍企稳。次年初,甚至探至2.12元。许多公募基金深陷其中。

尽管避免了第二次血本无归的惨剧,但从中,他也看到了“当时的市场已是险象环生,真假难辨”。此后,他撤离了大部分资金,只留下10%的资金在股市操作。

1  2  
标签:王海川 海川 湖北 股王 重出 江湖路 股市 湖北品牌网

相关阅读: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合作媒体 | 客户中心 | 在线投稿 | 网站动态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 Pinyar.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品牌网 版权所有